半线寻根探源文化游(3,005)
|
地址∶
|
简介∶汉人社会崇拜鬼神,举凡名人、石头或树木都可成为神只,却不知不少汉人膜拜的神只,竟是平埔族的勇士与祖灵,彰化市彰山宫池府王爷与「番社洋」百姓公庙,不仅是台湾最早的汉蕃合祀的神只,更是台湾族群融合史的最佳见证。
彰化市旧称半线。据考证,该社属於平埔族巴布萨族的一支,其社址位於现在的彰化市基督教医院旁,猎场则广及彰化县的东北边。
彰化县是台湾开发最早的地区,也是郑成功部队屯垦的重点地区,再加上该社处於台湾南来北往的交通要地,俗称「罗汉脚」的流民更聚集於半线社,或是迎娶该社女子成家,或是强夺豪取平埔族的土地,半线社就成为台湾最早汉化消失的平埔族之一,日本统治台湾初期进行调查时,发现半线社族人仅剩四十九人。
半线社遗址已无从考证,但留下的彰山宫(位於彰化基督教医院旁)池府王爷信仰却成为彰化市的重要信仰中心。据学者考证,池府王爷原为半线社平埔族的勇士,他因骁勇善战而被族人尊崇,该社汉化的过程中,这名勇士依汉人信仰而被雕刻成神像,有名无姓的平埔族还借用五府王爷中的池姓,将该神只称为池府王爷,该王爷也成为台湾最早的汉番合祀神只之一。
彰山宫俗称「番社王爷宫」,原有的池府王爷塑像早於四十多年前焚毁,不过,据耆老指出,原有塑像黑面威武,脸部轮廓颇深且浓眉大眼,这些描述都符合平埔族人的特徵。
彰化县志也记载,清朝乾隆卅五年(公元一七七○年),官方为了镇抚半线社番人而兴建「番社王爷宫」,多年後该庙被暴风雨摧毁,还由当地番人募款五十元修复,这些都可证明该神只本为半线社平埔族的信仰,直到该社汉化消失後,该王爷才被汉人「继承」而继续祭祀。
更有趣的是,距离彰山宫不到二百公尺处的中兴路与大埔路口,有一间不起眼的小百姓公庙,依据文史工作者赖锦生的考证,这间名为「番社洋」的百姓公庙,最早祭祀的是半线社平埔族的祖灵,而非汉人的孤魂野鬼。
百姓公庙是汉人祭祀无主孤魂的特有庙宇,又称为有应公庙或万善公庙,不过,这间於二百多年前即建立的百姓公庙,最早祭祀的是平埔族音译为「 姨」的祖灵,这些祖灵通常用一块石头来代替,有时候会在石头上绑红布条识别。
该百姓公庙位置,也是半线社代表「 姨」的石头所在地,它从一块石头演变成为汉番合祀的百姓公庙,半线社汉化消失後,「 姨」与石头也被汉人「继承」,而成为「番社洋」百姓公与「番社洋」百姓公庙了。
上述两个故事,也证明平埔族被汉化的同时,汉人也被「番化」了,平埔族虽然已经消失,但其文化却替台湾文化增添了绮丽的色彩,成就了台湾当今缤纷多元的文化面貌。
|
|
网页
图片
视讯
Blog
新闻
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