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溪總統行館(2,355)
|
地址:
|
簡介:第一代大溪公會堂建於1921(大正10)年2月,曾作為1923(大正12)年4月25日裕仁皇太子來臺「行啟」時,派所謂「御使差遣」即侍從官為太子分身,前往角板山巡視時中午進餐與休憩的場所。第二代公會堂為洋風一層樓磚造建築物,建於1932(昭和7)年,與大溪神社同年落成。
戰後國府接收台灣,大溪公會堂被劃為蔣介石總統行館,在原公會堂西南側另建新屋,作為起居宿泊之用。1975年先總統蔣公去世,因而於1978年改設為蔣公紀念館,並開放總統行館供民眾瞻仰。
現在的大溪公會堂,被稱為大溪蔣公紀念館,座落於大溪公園與大溪武德殿之間,被圍牆所圍蔽,為獨立的園區。園內的建築物計有1932年落成的第二代公會堂;同為1932年落成,座落於公會堂後方(西南側)臨大漢溪的六角涼亭「志清亭」;1950年代拆除原公會堂附屬建築物後新建的加強磚造平房,即蔣公行館;位於公會堂後方(西北側)建於1950年代以後的附屬辦公室;園區西北隅設有由納骨塔改建的公廁;以及公會堂前方號稱全台第二高的蔣公銅像等7座建築構造物,落成時間不同,也都為歷史的見證。
自1912年大溪公園落成後,最大規模的公園設施改善工事於1932(昭和7)年完成,公園內最重要的兩座建築物,亦於同年落成,其一為象徵日本精神的大溪神社,採用「神明造」的神社建築樣式,為純粹日式的社殿建築物;另一處便是第二代大溪公會堂。主建築大溪公會堂是洋式建築,壁體為英式組砌紅磚造,屋架為洋式大木桁架。內部空間寬敞,前面留設走廊。屋面斜率大,屋瓦採用平板石綿瓦斜交鋪葺,外牆裝修相當樸素,採用紅磚與白色水平灰泥帶裝飾,屬於源自英國安妮女王樣式(Queen Ann’s Style)的「辰野式」風格,大門牆面的斜砌紅磚與山牆側面裝飾的垂直木條,則有1920年代的藝術裝飾運動(Art Deco)的影子,極具時代風格。
座落於公會堂後方(西南側)臨大漢溪高崖上的六角涼亭「志清亭」,亦為1932年落成的建築物,命名為「志清亭」係以蔣介石總統幼時學名為依據。建築體為鋼筋混凝土造,以洗石子裝修,有Art Deco風格的三角、圓形、方形等幾何裝飾,同時期落成的涼亭應該有4座,其中3座位於大溪公園內,已被改造為中式涼亭而不復原貌,僅此亭仍維持原風貌。據說蔣公當年經常臥於涼亭內的躺椅上,眺望大漢溪風景。2001年納莉颱風帶來豪雨,造成山壁崩落、園道坍陷,涼亭結構雖未受損,卻一度被視為危險建築物,而險遭拆除。2004年整修。
另外,蔣公行館為戰後加強磚造建築,室內隔間、陳設、家具等仍維持當年蔣介石總統伉儷駐蹕時的樣貌,亦為重要的史蹟。
公會堂的園區不僅是大溪人的後花園,也是大溪重要的風景點,與大溪公園、大溪武德殿園區連成一氣,是大溪鎮的綠帶,不論由市街發展、都市防災、自然生態,乃至鎮民生活、觀光休憩等諸向度,均有其無可取代之重要性。而公會堂園區的建築物,不論是日治時期或國府時期落成者,均具有其特殊的歷史背景與建築特色,不僅具有登錄歷史建築的潛力,其中大溪公會堂更足堪指定為古蹟。它們不但是歷史見證,更是大溪人的共同記憶,亟需加以妥善的保護與疼惜。
|
|
網頁
圖片
視訊
Blog
新聞
|
|
|